安徽省加快建设山水秀美的生态强省奋力描绘绿美江淮“千里画卷”
来源:火狐直播 发布时间:2024-11-03 07:02:26
将绿美江淮行动作为“一号工程”,高质量编制绿美江淮行动建设规划,大力推进绿美江淮“十大行动”……安徽林业正全方面提升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水平,努力实现生态美、林区活、产业优、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从皖北平原到皖南幽谷,从大别山群岭到巢湖之滨,一个多元、系统、富有创新活力的生态强省画卷,正徐徐呈现。
日前,我省出台《关于开展绿美江淮行动的意见》,组织编制《安徽省绿美江淮行动建设规划》,扎实推进绿美江淮“十大行动”。
“林草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文明兴。”2023年9月26日,历时3年建设的合肥园博园正式开门迎客。“不砍一棵大树,不种名贵树种,不搞大树进城,保留乔木近万株,全园乡土树种占比超80%。”合肥园博园相关负责人说,已有数十种动物、数百种植物在此生长,园区生态质量显著提升。
生态是高水平发展的底色。怎么样才能做好“生态”文章、提升“绿美”气质?我省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近年来,我省印发《安徽省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工程规划》《安徽省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生态廊道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安徽省“四廊两屏”建设工程2023年工作要点》,联合浙江省林业局印发了《皖西大别山区和皖南-浙西-浙南山区长三角生态屏障建设方案》,一体化推进林地、湿地、各类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稳固生态基础、完善生态系统、丰富生物多样性、提升生态功能容量和承载力。
加快林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促进“生态美”和“百姓富”有机统一,是实现“两山”转化的重要路径。安徽林业,正勇当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践行者和传播者。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林下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已建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41个、森林康养基地4个,林下经济类国家林业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林业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两个,培育林下经济类省级特色林业高水平发展示范园8个、省级林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159个。霍山石斛、亳州白芍、九华黄精、旌德灵芝等一批林产品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各地积极推广“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辐射带动广大林农发展林下经济,最大限度挖掘林下经济富民惠民功能。
淮北市曾有20万亩石灰岩山地,因岩石、山坡陡峭、立地条件差,历来被视为“造林禁区”。当地创出“七步造林法”,硬是为岩石60%以上、平均土层厚度不到10 厘米的石质山披上“绿装”,创造了石质山造林奇迹。经过多年生态修复,淮北市提升了ECO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昔日的“煤城”变成了今日的“美城”。
近年来,在皖西大别山区、皖南山区、江淮丘陵区等水土流失重点区域,我省以小流域为单元,共实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133个,统筹配置沟道治理、水源涵养、封育保护、生态修复等措施,保护水土资源,改善人居环境,累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951平方公里。
据统计,近年来安徽省林业局协调省直部门积极落实《安徽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按年度谋划实施省级重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目前共实施省级山水工程建设项目11个,并持续推进巢湖流域国家级山水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巢湖流域国家级山水工程建设项目总投资151.26亿元,其中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工程入围“中国山水工程”典型案例;11个省级山水工程建设项目按时序实施,计划总投资11.24亿元,已完成投资5.68亿元……
过完春节,泾县大马头康养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丽玲就忙碌起来,“樱花节要提前准备,另外马头祥康养基地二期施工也进入关键期,我们将老林场宿舍改建出60间客房,还在马头老街收购了41栋房子准备打造成民国风休闲街区,还要在基地实施灯光亮化工程,增加水幕电影……”提到正在忙碌的事,朱丽玲扳着指头数不过来。
忙碌是因为基地正迎来源源不断的客流,今年春节假期,基地接待游客5000多人次,收入达十几万元。
距离马头16公里的月亮湾秘境森林康养基地,同样一片忙碌景象。月亮湾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施永吾说,“月亮湾秘境”开发的众多康养旅游体育休闲项目都已子落实处。“2023年,我们旅游加康养这两块营业总收入突破了1亿元。2024年春节期间泾县推出‘来泾县过大年’活动,我们积极融入,前后一个月,旅游收入突破1000万元。”施永吾说。
近年来,泾县加大对森林康养旅游产业的政策扶持和投入,着力打造了马头祥、月亮湾秘境、桃花潭绿林谷、水木汀溪、桃花潭畔5大基地。2024年春节期间,泾县森林康养旅游市场“井喷”,共接待66.9万人次,5大基地及串联其间的多条主线,全都人潮汹涌。
“2023年,全县森林康养产业产值将近21.5亿元,今年力争突破25亿元。”泾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卜良高告诉记者。
方兴未艾的森林康养产业,正为泾县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流和可观收益,也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据了解,仅马头祥康养基地就解决了周边镇村低收入人口300多人就业问题、直接经济惠及5000余人,在“高价值”绿美江淮的同时,真正带动了“百姓富”。
在婉蜒流淌的秋浦河边,池州市贵池区涓桥镇农户许继红正在地里忙碌,她将家中5亩山场流转给了黄精种植大户,自己则利用空闲时间为大户“打零工”。
目前,涓桥镇已发展黄精林下种植3000多亩,而整个池州境内,黄精标准化种植培养面积已超过2万亩,“2023年自有鲜黄精产量1000多吨,年加工生产力5000吨,销售额1.2亿元。”池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当地政府依托生态资源优势,运用“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全力发展黄精种植、初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以及体验式生态旅游,已将黄精打造成为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的特色品牌。
无论是培育发展森林康养旅游新业态,还是发展林下经济特色品牌,安徽正在积极打响林业“生态牌”,卖出生态“高价钱”。
3月4日上午,一串鞭炮炸响在宁国市南极乡梅村,宁国市林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吴志辉难掩激动,在朋友圈里写下一句话:林农期盼四十年,一朝动工喜开颜。梅村林区道路开工。
而在几天前的2月28日,吴志辉等人代表市林业局,分别与梅村吉坑组、双合组和仙霞镇孔夫村太阳二组、三组召开了联合会议。“两个乡镇4个组的村民,都同意禁用除草剂,同意集资、进行‘小山变大山’改革,建设现代山核桃科技示范基地。”吴志辉说。
3月4日上午,随着梅村林区道路正式开工,宁国“小山变大山”计划启动了又一轮改革,这一次范围更广、力度更大。
“小山变大山”改革的初衷,是未解决“一山多户”的历史遗留问题。南极乡杨狮村茶厂组山核桃种植大户王建国说:“茶厂组共有4个小村民组,被一座山分隔开来,每户分到的山场特别分散,比如我家分到的60多亩山核桃林地有40多片,东一片西一片,离得远的要翻山过去,一趟要花1个多小时,管理起来太费劲了。”
山场权属碎片化,导致林农经营成本不断攀升,这样的一个问题不解决,将严重限制当地林业经济更逐步发展。怎么办?得改革。
经过近1年的调研、谋划、商讨,2021年12月11日,吴志辉等人到茶厂组开了个会,在大多数人达成共识后,“小山变大山”计划真正开始启动,全组71户林农参加整合行动,整合后平均每户山场下降4.67块,整合涉及面积376亩,占比16.3%。
为了吸引更多林农参与,宁国市还投入资金,帮助当地建设基地。“比如茶厂组的基地建设,村民自己集资20万元,政府投入55万元,这75万元用来给村里修林区道路,修单轨运输机线路,购买有机肥……这些措施都是立竿见影的,农民很高兴。”吴志辉说。
2022年上半年,茶厂组完成了第一轮改革,效果同样立竿见影,这也吸引了更多人参与进来。
2023年初,宁国市为茶厂组争取到“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依靠这笔资金,为村里修了8公里林区道路,单轨运输机线公里,此外还为林农安装了采收网200多亩。
目前,全市已完成30个村民组山场第一轮整合,涉及林农889户,涉及山场总面积4万多亩。完成整合工作的村组林农,经营管理成本普遍下降10%到30%,每户平均山场数量下降超过5块,户均节约人力成本超过3000元,“小山变大山”初见成效。
2月28日,一场以“科学技术创新”为主题的会晤,在安徽省林业局和中国科大之间热烈展开,一份列有我省重大林业科技需求的“清单”摆在了会议桌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林业始终把科学技术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提升林业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在一批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而在大力推进“高颜值、高价值、高品质、高质量”绿美江淮建设中,省林业局更积极寻求同中国科大的合作,开展科技攻关,强化科学技术成果转化运用,促进林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这次会晤成果丰硕,双方达成意向:将组建相应科研团队,开展深入调研论证,在我省森林防火智能化建设、松材线虫病防治等方面持续发力,制订科研方案,开展科研攻关,打通科技堵点,为我省林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而在接下来更长远的“牵手”中,中国科大的科技、人才优势,与省林业局资源、平台、场景等优势“强强联手”,在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教育培训、创新创业等4个重点层面建立深度合作。
如果说改革是高水平发展的永恒主题,那么科学技术创新则是这场久久为功事业中最大的内驱力。
3月4日,安徽鸿叶集团董事长殷明亮,从池州赶往今麦郎集团总部签订“竹制拼接筷”大订单——自国家出台“以竹代塑”3年行动计划以来,已有多个方便面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找到鸿叶集团,希望能为他们研发竹制餐具,以替代桶装方便面里的塑料餐具。
从小打小闹的村级小企业,做到“以竹代塑”行业的头部企业,正是科学技术创新的加持,让鸿叶集团在多次产业变革中实现转型蝶变。
“除了刚研发出来的竹制‘拼接筷’,我们全新研发的竹棉签棒和竹纤维餐盒项目也将在今年上马,未来公司所有项目全部采用自动化设备,实现智能化生产,打造工业4.0标准化工厂。”殷明亮说。
另一方面,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已经开启,并为鸿叶集团带来高水平发展的澎湃动力——未来5年,鸿叶集团和济南中车联手,将在全国毛竹资源丰富的地区建立30个竹制品智能循环产业园,其中首批5个产业园已分别在岳西县、黄山市徽州区、池州市贵池区,以及福建省三明市、湖南省绥宁县陆续开工。
“智能循环产业园的产品为竹吸管原料、蒸汽和高品质竹炭,竹炭可制作成碳纤维、钠离子电池和储能电池的负极原料。这种循环经济模式既能解决原料来源问题,还可以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并为广大农民带来持续稳定的收入。”殷明亮说。
科技创新正在为我省林业实现“产业优”而提供充沛的内驱动力,不断开辟林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林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